新华财经法兰克福7月18日电(记者马悦然)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欧洲正成为AI与云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争夺地”。从德国本土企业到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基础设施投入,希望在下一轮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然而,随着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进入实施关键期,监管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德企高层齐声反对AI法案
7月中旬,德国两大科技企业西门子和SAP联合发声,公开批评欧盟于2024年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下称“法案”)为“行业创新的障碍”。在接受德国当地媒体专访时,SAP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克莱因(Christian Klein)与西门子首席执行官罗兰·布施(Roland Busch)呼吁对AI法案进行“实质性改革”,而不仅仅是暂缓执行。
“AI法案是我们无法全速前进的原因之一。”布施指出,现行规定存在内在矛盾、过于复杂、与其他法规冲突,并称当前的数据法律环境无法激发欧洲本土AI商业模式的形成。他指出:“我们坐拥庞大数据资源,但至今无法加以利用。”
而克莱因则反对“盲目追随美国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指出“当前并非因算力不足,而是本地AI缺乏商业生态。”
此前,包括Mistral、ASML在内的45家欧洲公司亦致信欧盟委员会,呼吁暂停法案实施。然而布施表示拒绝在请愿信上签字,理由是“诉求不够激进”,“不是简单按下暂停键,而是要从根本上修改”。
欧盟委员会至今未对西门子与SAP的表态做出正式回应。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于2024年7月发布,并于2024年8月1日生效,其为全球首个系统性AI监管框架。该法案按照风险等级分类,特别对通用模型和高风险AI系统提出严格合规要求。自2025年2月起,首批条款将对企业强制执行,其他关键法规也将陆续出台,除某些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外,整部法案将于2026年8月1日起生效。
然而,随着落地进程推进,反对声浪不断涌现。
慕尼黑工商会首席执行官Manfred Gl指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我们应对老龄化与效率挑战的最大希望之一。必须停止人为设限,并给予企业法律上的明确指导。”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有关人士指出,通用AI准则的现行草案和方法对其受影响方施加了极其苛刻且成本高昂的报告和合规负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工业应用方面。现行准则可能会阻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投资,并且未能为遵守法案提供充分的指导。
德国数字协会(Bitkom)也多次公开表态,称“法案不能成为欧洲AI发展的刹车器。”
Bitkom指出,法律条文中“通用AI模型”被赋予过高约束要求,偏离了原有的基于风险原则,未能与G7国家正在推进的自我监管行为准则形成良好对接。同时,27个成员国若各自解释法案条款,将使中小企业陷入“合规困境”。
协会还建议大幅简化对高风险AI系统的合规流程,避免中小企业因资源不足被迫退出市场。
德国与欧洲加速构建AI基础设施
尽管监管争议不断,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仍在加速推动AI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意图在“AI潮”中加速发展,也能成为“AI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埃森哲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欧洲企业如果要解决日益扩大的生产力差距并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更快扩展人工智能所需的能力。
研究强调,目前欧洲工人的平均产量仅为美国工人的76%,与30年前相比大幅下降,而持续的技术投资不足是主要原因。
该报告还指出,从行业来看,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等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而电信和公用事业等其他行业则落后。报告强调,由于这些行业提供了能源系统和数字网络等关键的区域基础设施,其相对较低的人工智能成熟度给该地区的竞争力和主权带来了隐患。占欧洲GDP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业部门也尚未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潜力。
国际科技巨头在欧洲的布局节奏也在加快。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近日宣布将在五年内向德国投资20亿美元,扩展其在法兰克福等地的数据中心及AI能力。微软则于5月在“选择法国”峰会宣布在法国投资40亿欧元,用于扩建数据中心、培训AI人才与扶持初创企业,目标至2027年培训100万人、支持2500家AI初创企业。
私募巨头Brookfield也于6月宣布在瑞典投资950亿瑞典克朗(约合100亿美元),在斯特兰奈斯建设AI基础设施集群,将装机容量扩大至750兆瓦,预计创造3000个工作岗位。该项目被视为瑞典的国家AI战略核心工程之一。
德国本土企业巨头试图跨界迅速布局与投资。零售巨头Schwarz Group(Lidl母公司)已启动建设装机容量200兆瓦的数据中心,并正竞标欧盟234亿美元的“AI超级工厂”项目。此外,该公司还出席了7月初由德国数字部长召集的闭门会议,围绕数据主权与数字安全展开磋商。
德国政府表示,希望通过发展AI超级数据中心,减少对美国供应商的技术依赖,并在关键技术(如AI、语音半导体、网络安全)方面实现大规模扩展。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德国目前正在推动AI战略草案:“通过人工智能攻势,到2030年希望使10%的经济产出来源于AI,并将AI确立为核心研究工具。”该草案计划于月底正式推出。
AI产业发展仍存结构性障碍
尽管政策与投资双轮驱动,除法案遵守难外,欧洲AI发展仍存在结构性掣肘。
埃森哲报告指出,扩展人工智能的几个关键障碍,包括建立强大的数据基础、组建和维护多学科团队、管理安全和隐私风险以及展示商业价值。
多份公告共同指出,欧洲中小企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仍较慢。“尽管近一半(48%)的欧洲大型企业已经至少扩展了一项变革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小型企业实现了这一目标。与美国相比,欧洲的小型企业集中度更高,因此这类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埃森哲报告指出。
根据经合组织OECD在2024年对德国AI的评估报告,德国在AI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处于欧洲前列,德国是首批于2018年制定国家人工智能(AI)战略的国家之一。但中小企业仍面临数据获取不确定与合规负担重等瓶颈。报告指出,德国必须“战略性填补AI基础设施空缺”以维持技术竞争力。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表示,德国经济正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40.9%的企业在其业务流程中使用人工智能,较上年大幅增长27%。另有18.9%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议题。”IFO经济研究所调查主管克劳斯·沃尔拉贝 (Klaus Wohlrabe )表示,“挑战在于如何将其合理地融入现有流程。”
IFO创新中心主任奥利弗·法尔克(Oliver Falck)指出,AI在德国呈“结构性不均衡”发展,法律清晰度与员工培训是破局关键。
配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